策略赢
图片拍摄于 2025 京东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
9 月 25 日,阿里云栖大会开幕的第二天,距离杭州 1300 公里的北京,2025 京东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上讨论同一话题:AI。
会上,京东集团 CEO 许冉宣布,刘强东已亲自担任京东集团探索研究院院长,京东目标是未来三年将持续投入,带动各个产业形成万亿规模的 AI 生态。
据悉,自 2017 年全面向技术转型以来,截至 2025 年二季度末,京东体系的研发投入已累计超 1500 亿元。
同时,会上京东围绕全新升级的大模型品牌 JoyAI,发布了"京犀"、"他她它"和" JoyInside 附身智能"三大全新 AI 产品,以及在零售、健康、物流、工业四大场景的 AI 应用以及多个技术平台。
相对于京东发力 AI 时代各个产业的供应链,阿里则投入千亿瞄向超级人工智能(ASI)。
云栖大会开幕式上,阿里集团 CEO 吴泳铭表示,公司资本开支会在 3800 亿基础上,增加更多的投入。AI 时代,大模型将是下一代操作系统,AGI 并非发展的终点,只是全新的起点,它将迈向 ASI,而超级 AI 云将是下一代计算机。未来,全世界可能只会有 5-6 个超级云计算平台,而通义千问的目标是打造 AI 时代的安卓系统。
事实上,从 2013 年电商"二选一",到如今"外卖补贴大战"和线下零售扩张,阿里、京东两家大厂在新消费和电商赛道持续竞争。而下一个十年,电商发展到达"瓶颈期",而中国将全面发力 AI 产业,已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那么,阿里、京东两家公司希望在 AI 科技赛道当中实现降本增效和更大的增值空间。
许冉表示,京东认为 AI 对于产业的价值,等于模型乘以体验乘以产业厚度的平方。京东不片面追求运动式 AI,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真正为产业创造价值的 AI。
京东零售研发团队方面向笔者透露,其研发的开源大模型推理引擎 Oxygent-9N-xLLM 帮助京东零售业务实现了 5 倍效率提升和 90% 成本优化。
截至 9 月 25 日收盘,京东港股(09618.HK)上涨 3.46%;今晨京东美股(NASDAQ:JD)收涨 0.98%,总市值 549.17 亿美元。
从 AI 大模型到具身智能,阿里京东在 B、C 两端落地
ChatGPT 自 2022 年 11 月发布以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生成式 AI 的热潮,在这一热潮的推动下,美国科技公司的估值发生了显著变化。
美国最大的六家科技公司——英伟达、微软、苹果、亚马逊、Meta 和谷歌母公司 Alphabet,在 ChatGPT 推出至今,市值总额增长了 10.9 万亿美元。其中,英伟达作为 AI 芯片的主要制造商,市值增长最为突出,从 2022 年 11 月 30 日至 2025 年 7 月 31 日,市值增长了 3.9 万亿美元,涨幅超过 950%。
如今,从 12 岁的小孩姐,到六旬大爷大妈,大家都身处新一轮 AI 浪潮当中,而非少数人的专属技术。
图片来自于社交平台截图
这是昨天社交平台上分享的一张图。
一个老年人参观团进到云栖大会展台区上参观,大家似懂非懂地听着介绍。更早之前,12 岁的小孩姐果果则在中关村活动上指出美团等多款 AI 编程产品的各种 bug 和产品体验问题。
当下,AI 技术的门槛已大幅降低,不再是数年前 SaaS、IaaS、RPA 这类晦涩难懂的 "企服黑话",而是成为了每个人都能日常接触、持续学习的重要技术领域。
无论是 C 端(消费端)还是 B 端(企业端),AI 行业的信息差已显著缩小,许多人能快速理解 AI Agent 智能体、具身智能等技术名词,甚至可以认为,以 SaaS 为代表的部分企业服务,正面临被 AI 大模型重塑或替代的趋势。
最近一年,全球 AI 行业投资总额已超 4000 亿美元,未来 5 年全球 AI 累计投入将超 4 万亿美元,这是历史上最大的算力和研发投入,必然将会加速催生更强大的模型策略赢,加速 AI 应用渗透。
因此,对于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大厂而言,如何将自身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积累的流量与用户黏性优势,有效转化为 AI 时代下 To B(企业端)与 To C(消费端)的产品创新及商业落地成果,已成为其在下一个十年的 AI 浪潮中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方向之一。
其中,从阿里角度看,拥有基础模型、算力、应用生态,而通义千问纳入 To B 端,夸克覆盖 AI To C 端,加速 AI 技术的快速落地。
吴泳铭透露,通义千问开源了 300 多款模型,覆盖了全模态、全尺寸,是最受全球开发者欢迎的开源模型。截至目前,通义千问全球下载量超 6 亿次,衍生模型超 17 万个,是全球第一的开源模型矩阵,可以说是渗透计算设备最广泛的大模型。
同时,阿里云提供一站式模型服务平台百炼,支持模型定制化以及 Agent 快速开发,同时提供 AgentBay 这样的 Agent 运行环境、灵码 /Qoder 等一系列开发者套件,让开发者可方便使用模型能力和创建 Agent。此外,阿里云运营着中国第一、全球领先的 AI 基础设施和云计算网络,是全球少数能做到软硬件垂直整合的超级 AI 云计算平台之一,拥有阿里云自研的核心存储系统、网络架构、计算芯片。
"通义千问选择开放路线,打造 AI 时代的 Android。我们认为在 LLM 时代,开源模型创造的价值和能渗透的场景,会远远大于闭源模型。我们坚定选择开源,就是为了全力支持开发者生态,与全球所有开发者一起探索 AI 应用的无限可能。"吴泳铭称。
相对于阿里的高筑墙、广积粮,京东更加实际,就是希望用 AI 重构供应链体系,在 AI 时代中释放更多的价值。
许冉在会上发布京东 AI 全景图,系统性展示 AI 整体战略布局。从底层基础设施的京东云智算,到上层大模型、AI 平台工具,再到 C 端、B 端的多个解决方案,京东用 AI 重构供应链和电商服务。
京犀:下一代购物和生活服务的超级 App,将 AI 技术融入整个购物流程,深度理解商品,可为用户选出最心仪的商品,结算下单过程中更加智能和顺畅。除购物之外,点餐、买机票、订酒店,在 App 上用语音就能全程搞定。
他她它:用数字人智能体,实现从查天气、问资讯到点外卖、聊财经,甚至支持用户自己创建智能体,并通过 AI 圈子互动,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等。在会议现场,许冉利用"他她它" App 用语音交互下单了 100 杯瑞幸生椰拿铁。
JoyInside 附身智能:主要是利用 VLA 模型提供机器人"大脑",实现跨模态环境感知与自主决策进化,而且软硬一体化面向机器人、AI 玩具、智能眼镜等各类智能设备场景需求。而且,京东宣布接入 Joyinside 的智能硬件,对话次数平均提升超 120%,目前最新版本已陆续接入超过 30 家头部品牌的硬件产品,并和众擎、宇树等超 10 家人形和陪伴机器人品牌合作。
物流:全新升级物流超脑大模型 2.0 全面走向多模态,大幅提升物流供应链作业效率,标准化操作水平提升 15%,人机协同作业效率提升 20%。
零售:首次对外公布电商创新 AI 架构体系 Oxygen。基于 Joy AI 大模型打造丰富的系统能力和多元化智能体,通过 AI 技术构建电商购物、供应链管理等智能应用场景,系统展现 AI 技术在京东电商业务中的应用,预计将于 10 月在京东 App16.0 版本中发布智能搜索推荐功能"爱购",利用快慢思考结合的大模型等核心支撑技术,为用户提供真正的个性化购物体验。
健康:京医千询 2.0 大模型问诊,以及建立新一代模型能力的京东健康 AI 医院 1.0,汇聚包含模拟医生、药师、营养师等多专业角色的超千个专家医生智能体,为用户提供 AI 导诊、AI 药房、AI 医学中心等能力。
工业:京东实现行业首个工业供应链大模型 JoyIndustrial,依托超 5710 万工业品 SKU 数据与 40 多个细分行业积累训练,已服务超 1 万家重点工业企业,以"数据 + 智能"为各行业降本增效提供核心引擎。
JoyAgent 3.0 智能体平台:面向企业真实场景打造的智能体平台,提供支持深度应用开发的丰富工具集,以及智能体能力集合体,真正实现对企业生产场景的支持,已实现 100% 开源,京东内部已有超 3 万个智能体运营。
JoyCode IDE 2.0 代码平台:面向严肃开发场景的企业级智能编码平台,融合智能体技术,使产品开发周期缩短 30%。
数字人平台 4.0:行业首个品牌代言数字人,将直播成本降至真人的 1/10。
JoyScale AI 算力平台:这是业界唯一同时支持英伟达和国产异构加速卡远程调用的 AI 算力平台,拥有 xLLM 开源推理引擎,支持华为昇腾、海光、昆仑芯、寒武纪、摩尔线程等 10 个国产异构算力高效调度,20+ 训练推理框架深度调优。基于京东云 AI Infra,TPS 吞吐速度提升 4 倍、KV Cache 缓存命中率提升 10 倍、TTFT 响应延迟降低 70%。
目前,京东 JoyAI 大模型已实现"全尺寸覆盖 + 多模态支持 + 算法创新",国产化算力也取得积极进展。
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京东探索研究院副院长何晓冬在演讲中透露,京东 JoyAI 大模型拥有推理加速技术 Q-EPLB,支持产业低成本落地,单块计算卡每秒吞吐达到 3000tokens,拥有 1.8 倍的性能提升。而且,通过算法层面的创新,JoyAI 大模型在清华大学联合斯坦福大学等建立的大模型评测基准 Rrbench 上(0924)结果为 76.3,推理能力国内第一,超越 DeepSeek 等所有国内的大模型,位列全球第二名。在反映了深度思考能力的 AIME、GPQA 等数学以及生物、物理、化学等科学研究数据集上,也处于业内第一梯队。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具身智能行业主要有两个技术方向:做强化学习和运动控制,以及做基础模型与灵巧手交互。
对于具身智能的行业发展,何晓冬早前对笔者表示,"具身智能"概念看法比较广,更广泛地符合大脑、小脑加 I/O(接口)的,都可以看作具身智能。
"一方面我们(京东)很看好这个方向,另一方面,我们希望跟合作伙伴一起用最快的速度把整个这个行业发展起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具身智能之外,要提出‘附身智能’这个新的品牌和平台。我们想通过‘附身智能’这种合作方式,能够给更多的合作伙伴能力,加快整个行业的发展。"何晓冬称。
何晓冬强调,机器人首先是陪伴,其次变成一个知识工具,有点类似于一个可以行走的搜索引擎。未来,我们可以把机器人当成一个平台,比如帮你取外卖,它是个行走的平台,而且能听懂人类的话语,这个想象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未来十年,大厂才是中国 AI "出奇制胜"底牌
当前中美 AI 发展逐步出现头部效应。
据 PitchBook 数据显示,2025 年,美国 AI 初创公司获得了 2000 亿美元风投资金,但其中 41% 的资金流向了 10 家顶级的 AI 公司,包括 OpenAI、Perplexity、Cursor 背后公司 Anysphere 等。
9 月 26 日,OpenAI 宣布推出 ChatGPT 新功能" Pulse "的预览版,首先向 Pro 订阅用户开放。据悉,ChatGPT 现在会每天晚上主动进行研究,根据你每天的聊天记录、反馈以及日历等关联应用提供个性化更新。每天清晨,你都会收到一组自定义生成的,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出现在手机 App 上。
OpenAI CEO 奥尔特曼表示,"想象一下把 ChatGPT 视为一个超级私人助理:有时你会询问当前需要的东西,但如果你分享一般偏好,它会主动为你做好工作。这会是我想象 ChatGPT 的未来:从完全被动转变为主动,提供高度个性化服务。"
数小时前,谷歌 DeepMind 则推出 Gemini Robotics 1.5 和 Robotics-ER 1.5 模型,使机器人能够执行多步骤任务,例如分类洗衣、互联网搜索问答等。
与之相对的是中国 AI 产业。未来十年,阿里、字节、京东等国内大厂将会加大在 AI 领域的投入,而且既有资源也有应用落地场景,所以也将呈现更大的回报。
依图科技联合创始人林晨曦曾对笔者表示,如果 AI 创业公司比如"大模型六小虎",想在国内 C 端产品中获得商业化,能力和最终结果远不及互联网大厂,后者有大量的流量与用户规模。
如今,在 DeepSeek 热潮下,阿里、字节在 AI 领域布局加快。
在云栖大会上,吴泳铭首次系统阐述了通往 ASI 的三阶段演进路线:
第一阶段:"智能涌现",AI 通过学习海量人类知识具备泛化智能。
第二阶段:"自主行动",AI 掌握工具使用和编程能力以"辅助人",这是行业当前所处的阶段。
第三阶段:"自我迭代",AI 通过连接物理世界并实现自学习,最终实现"超越人"。
而许冉则注重京东的 AI 落地,以及为产业创造价值。
许冉表示,面向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的企业,当他们有模型训练或者应用场景测试的需求的时候,京东会逐步开放物流仓储分拣配送、京东健康等各类产业和供应链数据,帮助他们做测试和训练。依托京东云的基础设施建设,京东也可以为行业提供高质量的模型数据服务,支撑各类大模型企业和自身智能企业去做模型训练,支持整个产业快速发展。
会前吹风会交流中,谈到 AI 泡沫话题,京东探索研究院方面人士对笔者表示,创新性与颠覆性技术在发展初期,往往呈现出迅猛的增长态势,其进度甚至可能超出常规的 ROI(投资回报率)曲线预期,期间难免伴随一定的泡沫。但集团对这一领域的前景抱有坚定信心,这也是京东专门为此建立实验室的核心原因。
从长期视角来看,技术发展的趋势十分清晰,机器人必然会走进日常生活,尤其是随着科技的持续进步,在数字世界中,我们已清晰见证机器人的智能水平与处理能力迈入了全新高度,未来,机器人将在服务业、照护、陪伴等诸多领域,充分释放其独特价值与能量。
投资公司 NewView Capital 的创始人拉维 · 维斯瓦纳坦 ( Ravi Viswanathan ) 表示,今天的市场感觉就像 2021 年一样,将会有很多赢家,也会有大量输家。
何晓冬表示,公众对 AI 和具身智能的期望是很高的,很容易在一个点就引爆。但要真正走入家庭,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其次,大模型也尚未与机器人充分结合。他认为,大家对具身智能的发展应该保持乐观,任何产业只要走向 C 端用户,就会迅速迭代成熟,智能驾驶就是类似路径。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策略赢,欢迎访问 Barron's 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
广升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